作者:杜光      来源:健康报 

        因人因部位选剂型
  有些患者认为,外用抗菌药比注射或内服安全方便,于是有了皮肤或黏膜感染就随意使用。其实,外用抗菌药也需要合理使用。
  注意对症下药 要分清是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还是一般的皮炎。前两者可分别选用适宜的抗菌药,后一种情况则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抗炎成分的外用制剂。否则,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,还易造成抗菌药的滥用。
  选择合适剂型 外用药不仅有常见的软膏剂、水剂,还有粉剂、洗剂、酊剂、霜剂、糊剂等多种剂型,不同的剂型适用的情况不同。例如水疱、糜烂用溶液剂湿敷为好,因为溶液剂除有杀菌作用外,还可以起到清洁作用。糊剂含大量的固体粉末,有一定的吸水和收敛作用,适用于有轻度渗出的皮炎。如果皮损肥厚,最好使用膏剂,以使皮损软化,增加药物的通透性。
  区别部位用药 不同部位的皮肤厚度不同,导致对药物的吸收程度也不同。如手掌、足底皮肤较厚而面部皮肤较薄,黏膜部位对药物的吸收更强,有的甚至相当于全身用药。
  规范用法用量 外用药不能想用就用,随意使用,也应按用量及用药间隔和疗程使用,使其在皮肤局部保持相对恒定的药物浓度,更好地发挥作用。
  注意特殊人群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体表面积和体重之比较成人大,外用药物吸收较成人多,婴幼儿角质层通透性较成人高,表皮脂质的比例较高,这些都导致药物更容易全身吸收;对于烧伤患者来说,创面对药物的吸收增加,入血的比例增加。对于这些特殊人群,需谨慎使用。
  外用药也会引起全身反应
  并不是所有的抗菌药都能制成外用制剂或者用于外用给药。有的患者担心局部伤口感染,把青霉素粉剂直接撒在患处。殊不知青霉素的水溶液易分解,如果将青霉素的粉剂或溶液直接涂在伤口处,将在体液作用下分解成青霉烯酸、青霉噻唑。这两者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元凶,通过破损皮肤入血后,和注射或口服给药一样,可引起全身性的过敏反应。
  抗生素外用也不能避免耐药性,尤其是在不分病情、不按给药间隔和疗程随意用药的情况下,更易产生耐药性。例如,硫酸新霉素软膏,早在几年前该药就已出现了非常高的耐药率,法国药物管理处甚至已将该药撤市。
  外用药也应注意储藏条件,尤其是稳定性较差的,会受到环境影响而降低疗效的药,更要小心。如左氧氟沙星易见光分解,在自然光和太阳光下放置3小时后,其溶液剂中左氧的含量分别可降低10%和15%,导致疗效降低。
  外用药也应在有效期内使用。有的患者认为外用药不吃进肚子,过期也可以放心用。其实,不管是外用、内服还是注射剂,过期药物都会产生疗效变化、分解产物增多等情况。例如,乳剂容易发生干燥和霉变,酊剂等容易因乙醇挥发而造成药物浓度变化。